定义 如果函数$f(n)$包含在$O(g(n))$中,记作$f(n)∈O(g(n))$(平时使用为了方便书写,我们通常使用$f(n)=O(g(n))$代替)。它的成立条件是:对于所有足够大的$n$,$f(n)$的上界由$g(n)$的常数倍所确定,也就是说,存在大于$0$的常数$c$和非负整数$n_0$,使得对于所有的$n≥n_0$来说,$f(n)≤c⋅g(n)$。
下图说明了这个定义:
下面给出几个例子:
定义 如果函数$f(n)$包含在$Ω(g(n))$中,记作$f(n)=Ω(g(n))$。它的成立条件是:对于所有足够大的$n$,$f(n)$的下界由$g(n)$的常数倍所确定,也就是说,存在大于$0$的常数$c$和非负整数$n_0$,使得对于所有的$n≥n_0$来说,$f(n)≥c⋅g(n)$。
下图说明了这个定义:
下面给出几个例子:
读作“theta”。
定义 如果函数$f(n)$包含在$Θ(g(n))$中,记作$f(n)=Θ(g(n))$。它的成立条件是:对于所有足够大的$n$,$f(n)$的上界和下界由$g(n)$的常数倍所确定,也就是说,存在大于$0$的常数$c_1,c_2$和非负整数$n_0$,使得对于所有的$n≥n_0$来说,$c_1⋅g(n)≤f(n)≤c_2⋅g(n)$。
下图说明了这个定义:
下面给出几个例子:
定理 如果$t_1(n)=O(g_1(n))$并且$t_2(n)=O(g_2(n))$,则 $$ t_1(n)+t_2(n)=O(\max{g_1(n),g_2(n)}) $$
对于$Ω$和$Θ$符号,同样成立。
证明 增长次数的证明是基于以下简单事实:对于$4$个任意实数$a_1,b_1,a_2,b_2$,如果$a_1≤b_1$并且$a_2≤b_2$,则$a_1+a_2≤2\max{b_1,b_2}$。
因为$t_1(n)=O(g_1(n))$,且存在正常量$c_1$和非负整数$n_1$,使得对于所有的$n≥n_1$,有$t_1(n)≤c_1g_1(n)$。同理,因为$t_2(n)=O(g_2(n))$,对于所有的$n≥n_2$,亦有$t_2(n)≤c_2g_2(n)$。
假设$c_3=\max{c_1,c_2}$并且$n≥\max{n_1,n_2}$,就可以利用两个不等式的结论将其相加,得出以下结论:
那么,对于两个连续执行部分组成的算法,应该如何应用这个特性呢?它意味着该算法的整体效率是由具有较大增长次数的部分所决定的,即效率较差的部分决定。
对于一个普通函数(即非递归函数),其时间复杂度自然易求。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如何求解递归函数的时间复杂度。
递归函数通常会有以下的方程式:
$$ T(n)=aT(\frac nb)+f(n)\tag{2.1} $$ 其中,$a≥1,b>1$,且都是常数,$f(n)$是渐近正函数。递归式$(2.1)$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算法的运行时间:它将规模为$n$的问题分解为$a$个子问题,每个子问题规模为$\frac nb$,其中$a≥1,b>1$。$a$个子问题递归地求解,每个花费时间$T(\frac nb)$。函数$f(n)$包含了问题分解和子问题解合并的代价。
解决上述方程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:主定理和分治法。
定理 令$a≥1,b>1$,且都是常数,$f(n)$是一个函数,$T(n)$是定义在非负整数上的递归式,即:
其中我们将$\frac nb$解释为$⌊\frac nb⌋$或$⌈\frac nb⌉$。那么$T(n)$有如下渐近界:
(Case 1)如果$f(n)=O(n^c)$,其中$c<log_ba$,则:
(Case 2)如果存在常数$k≥0$,使$f(n)=Θ(n^clog^{k}n)$,其中$c=log_ba$,则:
(Case 3)如果$f(n)=Ω(n^c)$,其中$c>log_ba$,并且对某个常数$k<1$和所有足够大的$n$有$af(\frac nb)≤kf(n)$,则:
算法导论已有关于这个定理的证明,故此处省略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阅下。
分治法先把给定的实例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实例,对每个实例递归求解,然后如果有必要,再把较小实例的解合并成给定实例的一个解。假设所有较小实例的规模都为$\frac nb$,其中$a$个实例需要实际求解,对于$n=b^k,k=1,2,3...$,其中$a≥1,b>1$,得到以下结果:
由于$a^k=a^{log_bn}=n^{log_ba}$,当$n=b^k$时,对于式$(2.2.7)$我们可以推出下式:
显然,
以下是我自己在演算时无意发现的两条定理,并给出了证明。该定理依旧建立在递归方程式中,即:
根据以上的方程式有以下两个定理:
定理1 对于递归方程式,若$a=1,b>1,f(n)=c,c$为某个常数,即:
则:
证明 应用主定理 Case 2,其中$c=log_ba=log_b1=0$,再使$k=0$,则$f(n)=Θ(n^clog^kn)=Θ(1)$,这里的$f(n)$即等于常数$c$,证明成立。
定理2 对于递归方程式,若$a=1,b>1,f(n)=kn+p$,其中$k>0,p>0$且为某个常数(也就是$f(n)$是一个线性直线方程),即:
则:
证明 应用分治法中式$(2.2.8)$:
证明成立。
第一部分辨析了$O,Ω,Θ$三种符号的区别以及它们的性质。
第二部分介绍了两种常用的计算时间复杂度方法,即主定理和分治法。
第三部分给出了个人在演算时发现的两个定理,并给出了证明,题外话,这两条定理比较实用,希望读者能够熟记。另外如果您在其它网站看到类似原创定理,纯属巧合。
- 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(第3版). Page 40-45,Page 376.
- 维基百科. 主定理.